| | | | | |
已有2網友參與糾錯
嶧 山 | |||
| |||
嶧山的靈氣,源于目不暇接的五大奇、八段錦、九龍洞、十二福地、二十四景、三十六洞天等。眾多的景點,使嶧山集泰山之雄,黃山之奇,華山之險于一身,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自然美景。山上怪石堆壘,孔竅幽邃,泉涌云間,峰插天表,古木蒼郁,雜花若錦,登臨憑眺,移步異景,引人入勝。 嶧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見的巨石景觀。山上的花崗巖巨形石蛋群,華麗的石林及奇形怪狀的花崗巖滾石形成各種天然群雕,玲瓏剔透,神奇秀靈。 嶧山人文景觀十分豐富,在《書經》、《詩經》、《太平御覽》、《史記》等歷史典籍中多有記載。嶧山之陽有春秋邾國故城遺址,嶧山之陰有屬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遺址。儒家創始人孔子曾在嶧山講學,現留有“孔子登臨處”石刻。公元前219年,秦始皇東巡首登嶧山,留下了“秦嶧山碑”,為研究中國書法之珍品。劉邦、乾隆、孟子、李白、杜甫、歐陽修等帝王將相、文豪名擘,都曾登臨嶧山,留下了許多瑰麗的詩文墨寶、碑碣石刻,形成了豐富的文化積存。道教的隨山派、清靜派、龍門派及佛教僧徒都曾在嶧山清心修煉,歷代仙曲貫耳,因而道家稱嶧山為“妙光洞天”,僧佛則名嶧山為“繹詩之庵”。 第一道山門:歷史上嶧山有著名的八大山門。嶧山的南面是第一道山門。這座山門叫“一天門”,俗稱“有赫門”。原來的建筑是磚、瓦結構,始建于元代,明代重修。門額書寫著“臨下有赫”四個大字。門柱楹聯口氣很大,上聯是“上有赫赫赫赫赫插天表”,下聯“下有赫赫赫赫赫喧人間”。門柱背面另有千秋:“上一千五百級云層路,下四十三盤階林海川”。 對于這個“赫”字,古人有兩種解釋。一說五華峰高秀獨山。玲瓏峻雅,猶如通天玉柱,更似出水芙蓉。嶧山奇觀,煊然赫赫,驚天動地鬼神。游人如潮,上下一體。二說嶧山后邊的牙山上有一個巨大的石頭如石棚的開關名叫“赫石”。現在的這座“有赫門”,是在原址上重建的,為四柱三門三樓式仿清建筑,比原來的清代山門要高大壯觀。山門左邊新立一塊“天下第一奇山”石碑。嶧山為“第一奇山”的意思,并非泰山、黃山就變成第二、第三,而是意指嶧山特色獨具、景觀奇妙。 嶧山牌坊:在第一道山門的前面,有一座新建的高大雄偉的嶧山牌坊,成為登山第一標志。牌坊為四柱三門七樓式仿古建筑,七樓飛檐斗拱,彩繪艷麗,黃琉璃瓦蓋頂,金光閃耀,氣勢非凡。匾額木刻“嶧山”二字,為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所題。 嶧山,在鄒城城南10公里處,104國道和京滬鐵路東側,交通方便。從鄒城市里每天都有旅游班車,10分鐘到嶧山,火車站、汽車站有各種出租車(轎的、面的、機動三輪車)可以租乘,轎的單程約20元。嶧山門票40元。一般游覽須半天時間。 要詳細考察嶧山,可請向導引路,沿五條嶧山石古道攀登。若時間不夠,可乘索道上下,只到主要景區白云宮、五華峰一帶轉一轉,用一兩個小時足夠了。如果沿東路從盤龍洞進去,從桃花洞出來,嶧山的主要特點也略知一二。如對歷史文化有興趣,可順便去看看邾國故城的古城墻的殘跡依晰可見,宛如一條蟒蛇,順著山嶺的走勢,正好形成了一個圓圈。圓圈內的十幾個村莊就是邾國故城的范圍。故城的中心--皇臺遺址,現在保護的很好,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每年農歷二月二日,嶧山有廟會,會期三天,山上山下有戲曲、馬戲雜技、古書等演出,兒童玩具很多,還有風味小吃,周圍十多個縣市的群眾來趕會,每年也有十幾萬人。 |
鐵山、崗山摩崖石刻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[古建筑]重興塔 |
|
位于舊城北門內,為北宋初年始建的磚塔,塔前原有佛寺一所。康熙年間版《鄒縣志》載:“崇興寺,原名法興寺。元(后)至元間(1335至1340年)改名重興寺”。明天啟二年(1622年)殘毀。“崇禎間知縣黃應祥重修,復于寺之殿南建觀音堂。有磚塔一座”。重興塔為八角形樓閣式建筑,九層十檐,通高27.4米。最下層為木回廊,基座正北辟門,東、南、西三面置方形龕室。北門內有南北斜向磚階,可登至2層南門外木廊,沿木廊外繞至西門入塔內,循旋磚階逐級登至塔頂。每層檐下系磚雕斗拱,二層為重檐,挑檐斗拱為磚雕仿木結構,華拱出雙抄。三至九層為單檐下磚雕仰蓮承托。每層轉角部位有磚砌半圓倚柱。四正面辟門,一至三層為園券門,四至九層為尖券門。四側面一、二層設有盲窗,窗格有水波、龜背錦方格和四簇毯紋格眼等形式。塔頂冠以銅鑄鍍金覆體蓮紋寶剎。其造型渾厚拙樸,氣勢雄偉,”禪塔祥云”為古鄒八景之一。1996年鄒城市政府投資進行了全面維修。1985年,重興塔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 |
[金石志銘]鐵山摩崖刻經 |
|
亦稱“小鐵山摩崖刻經”、“匡結刻經”。位于城區北鐵山之陽一傾斜約45度的巨大花崗巖石坪上。刻石南北長66.2米,東西寬16.4米,面積1085.68 平方米。刻石正上方有陰線刻巨龍、云氣、佛光圖案。佛光下鐫字,右側刻佛教《大集經》左側刻《頌文》,經文下部刻《題名》。 《大集經》部分,南北長33。55米,東西寬12米。經文共17行,940字。由于年深日久,風化剝蝕,現能辨認795字。經文內容為佛教《大集經·穿菩提品》,排列整齊, 行距勻稱,界格清晰,一般每字在40至60厘米間,最大者78厘米,最小者30厘米。字體以隸為主,然篆楷意味亦濃,又夾行草。用筆以圓為主,個別筆畫輔以方筆。被譽為“通隸楷、備方圓,為大字鼻祖、榜書之宗”。 《頌文》部分,上篆刻“石頌”2個大字,各近1米見方。今“石”字仍較完整,“頌”字僅有“公”旁可辨,“頁”已殘缺不清。頌文2行,614字,已殘毀177字,存437字。每字徑22厘米左右。有對鐵山摩崖的位置、地理環境的記述:“瑕丘東南大崗山南之陽,前觀邾嶧峨峨,后瞻岱巖巍巍,左顧昌巖,右臨車驛……”;有對鐵山刻經經主西漢丞相匡衡的后代匡結在北周大象元年(579年)請大沙門僧安道壹寫《大集經·穿菩提品》的記述;有對經文周圍刻畫的祥瑞圖象的記述:“六龍上繞,口塋五彩之云,雙龜下蟠,甲負三階之路”;還有對刻經書法藝術的高度贊揚之語:“青跨羲誕,妙越英繇,如龍蟠霧,似鳳騰霄……”。意指其可與“書圣”王羲之、韋誕、張伯英、鐘繇媲美。以頌文中“尋師寶翰”、“敢輯遺訓”之詞句分析,頌文的作者當系安道壹的弟子。 《題名》部分,在經文下部,原應10行68字,現存6行44字,其余4行24字于1960年因采石毀掉。《鄒縣續志·金石志》及清代拓片,題名為|任城郡|功曹南平陽縣|功曹大都維那|趙郡李巨敖|寧朔將軍大都督任城|郡守經主孫洽縣令|東嶺僧安道壹署經|齊搜揚好人平越將軍周|任城邵主薄大都維那|閩長嵩|以其中“東嶺僧安道壹署經”一句,當系安道壹為刻經的題名。《山左金石志》、《山東通志》載,《題名》附近還有“安上”、“鄣難”、“佛善”、“實性善男子菩薩”4種刻字,今無存,又因無拓片考證,難以考究其原委。 |